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为何仅维持了燕昭王一世
2024-02-21 来源:悦跑圈资讯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为何仅维持了燕昭王一世?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个诸侯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很多大国的强盛,往往维持了很长的时间。比如率先崛起的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这三位君主在位时,都是比较强大的。再比如曾和秦国平起平坐的齐国,也是在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这三位君主在位时不断崛起。至于秦国、楚国、赵国等大国,也都不是昙花一现的强国。不过,就本文所要说的燕国,虽然在燕昭王在位时走向强盛,却在燕昭王去世后就步入衰落。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燕国的强盛为何是“昙花一现”呢?也即为何仅仅维持了燕昭王一世?
一
首先,姬职(?-前279年),姬姓燕氏,燕国第39任君主(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79年在位),燕王哙之子。燕昭王早年进入韩国为质。子之之乱平定后,由赵武灵王派兵送回燕国,正式成为燕国君主。燕昭王即位之后,招贤纳士,命令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使造就了燕国一时盛世。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这位贤明的君主去世,谥号为昭,其子燕惠王即位。
燕惠王即位后,齐国将领田单得知燕惠王与乐毅之间有矛盾,就对燕国实施反间计,于是,在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之后,燕惠王就派骑劫代替乐毅担任将领,并要召回乐毅。乐毅心中知晓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害怕自己回国后被杀,只能选择投奔赵国。值得注意的是,早在燕昭王在位时,就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谗言乐毅想要在齐国自立,结果,燕昭王用人不疑,继续信任乐毅。但是,就燕惠王来说,反而心胸狭隘,白白让燕国损失了乐毅这位人才,还导致齐国成功复国。
四
最后,齐国成功复国之后,意味着燕国的疆域几乎是缩水了一半。对于战国七雄来说,之所以互相攻伐,目的自然是为了争夺地盘。对于燕国来说,疆域损失了一半左右,无疑是国力上的重创了。更为关键的是,因为燕惠王猜忌人才,不仅导致乐毅投奔赵国,也会让中原之地的人才感到寒心,所以不愿意投奔燕国。在战国时期,人才的流动,往往对各国的实力起到重要的影响。
比如魏国通过西河学派来聚集人才,齐国通过稷下学宫来聚集人才,这让魏国、齐国相继崛起,成为战国初期和中期的霸主。当然,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因为赏罚分明,也得以吸引中原之地的人才,这些人才的辅佐,无疑帮助秦国消灭六国,一统天下。总的来说,对于燕国来说,在燕昭王去世后,随即走向了衰落。对于燕昭王之后的燕惠王、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喜等,基本上也是碌碌无为的君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燕国的衰落,促使燕国在战国中后期失去了存在感。如果不是荆轲刺秦,很多人甚至会在战国后期忽略了燕国这一诸侯国。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