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艺

中医养生学中精神养生中医精神养生

2024-04-28 来源:悦跑圈资讯

一 清静养神

1 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故养生莫要于养心。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乃养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则血气和平,有益健康。

2 清静养神的方法

①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因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如果能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而要做到少私寡欲,必须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明确私欲之害,二是要正确对待个人利害得失。《太上老君养生诀》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一者薄名利

中华志愿者

,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扰心,神岂能清静?去六害养心神,确为经验之谈。

②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实验已证明,清静养神这种自我调节能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要想取得保养心神之良效。必须具备心地光明磊落,志有所专的品德。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静和调,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乐观愉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工作,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利于健康长寿。

二 立志养德

1立志修养

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有为全人类服务的伟大志向,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也就是说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这是每个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精神保障,有了正确的志向,才会真正促使他们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寻找生活的真谛,追求知识,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的延长生命活力的“增寿剂”,不畏老是健康长寿的精神支柱,产生不畏老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老年人应重视健身养体,心胸开阔

现代农机杂志社

,情绪稳定,热爱生活,为社会发挥“余热”,从而使内心感到无愧于一生的无限快乐的思想,这种思想又有益于健康。

2 道德修养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一项重要内容。“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他认为讲道德的人,待人宽厚大度,才能心旷神怡,体内安详舒泰得以高寿。

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神,使“形与神俱”,健康长寿。现代养生实践证明,注意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 开朗乐观

1性格开朗

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上。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性格虽然与人的基因和遗传因素直接相关,但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是可以改变的。人们都有一个使自己的性格适应于自然、社会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务。

医学研究已证明,人的性格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情绪的稳定,对一个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较易治愈,容易康复。

培养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则是,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入手,通过自己美好的行为,塑造开朗的性格。首先要认识到不良性格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看问题、处理问题要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宽以待人,大度处事,不斤斤计较,不钻牛角尖。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业余生活,丰富生活内容,陶冶性情。

2情绪乐观

情绪乐观既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西部素质教育期刊

。孔子在《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营养。精神乐观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

要想永保乐观的情绪,首先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心胸宽广,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对于名利和享受,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再次,培养幽默风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笑是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它可以调节人体的心理活动,促进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环境,使人养成无忧无虑,开朗乐观的性格,让生命充满青春的活力。

四 保持心理平衡

当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竞争。长期处在高节奏的竞争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心力疲劳、神经质等心理现象。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心理健康。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保证健康的体魄,就必须培养在竞争中保持心理平衡。

五 调摄情绪法

1 节制法

①遇事戒怒

“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脏,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故戒怒是养生一大课题。

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冲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后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过极情绪,使情绪反映“发之于情”,“止之于理”。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怒后反省,每次发怒之后,吸取教训,并计算一下未发怒的日子,减少发怒次数

新城建科技杂志

,逐渐养成遇事不怒的习惯。

②“宠辱不惊”

人世沧桑,诸事纷繁;喜怒哀乐,此起彼伏。老庄提出“宠辱不惊”之处世态度,视荣辱若一,后世遂称得失不动心为宠辱不惊。对于任何重大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志刺激与免疫功能之间的联系息息相关。任何过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细胞的战斗力,减弱人体免疫能力,使人体内防御系统的功能低下而致病。为了健康长寿,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总之,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处世态度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2 疏泄法

①直接发泄

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例如当遇到不幸,悲痛万分时,不防大哭一场;遭逢挫折,心情压抑时,可以通过急促、强烈、粗犷、无拘无束的喊叫,将内心的郁积发泄出来,从而使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恢复平衡。发泄不良情绪,必须学会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之,决不可采用不理智的冲动性的行为方式。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

②疏导宣散

出现不良情绪时,借助于别人的疏导,可以把闷在心里的郁闷宣散出来。所以,扩大社会交往,广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是解忧消愁,克服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研究证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缩小“人际关系心里距”,是医治心理不健康的良药。

三 转移法

1升华超脱

所谓升华,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并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为的动力,投身于事业中去,以工作和事业的成绩来冲淡感情上的痛苦,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也是排除不良情绪,保持稳定心理状态的一条重要保健方法。

超脱,即超然,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动上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时,可以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或视野开阔的海滨漫步散心,可驱除烦恼,产生豁达明朗的心境。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作短期旅游,把自己置身于绮丽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可使精神愉快,气机舒畅,忘却忧烦,寄托情怀,美化心灵。

2移情易性

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进过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改变其不良情绪和习惯。《临证指南医案》华蛐云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移情易性”是中医心理保健法的重在内容之一。“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措施,进行灵活运用。《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理瀹骈文》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千金要方》亦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古人早就认识到琴棋书画具有影响人的情感,转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实践证明,情绪不佳时,听听适宜的音乐,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喜剧,苦闷顿消,精神振奋。可见,移情易性并不是压抑情感。如对愤怒者,要疏散其怒气;对悲痛者,要使其脱离产生悲痛的环境与气氛;对屈辱者,要增强其自尊心;对痴情思者,要冲淡其思念的缠绵;对有迷信观念者,要用科学知识消除其愚昧的偏见等等。

3运动移情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因为运动可以有效地把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散出去,调整机体平衡。当自己的情绪苦闷、烦恼,或情绪激动与别人争吵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散步、爬山等

四 情志制约法

1 五脏情志制约法

朱丹溪宗《内经》之旨指出:“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恐伤,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贤者能之”。同期医家张子和更加具体地指出:“以悲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以善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情志疗法。例如,或逗之以笑,或激之以怒,或惹之以哭,或引之以恐等,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畅遂情志。总之,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论,在心理保健上是有特殊意义的。

在运用“以情胜情”方法时,要注意情志刺激的总强度,超过或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地强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续不断的强化刺激,总之后者要适当超过前者,否则就难以达到目的。

2 阴阳情志制约法

运用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关系,调节情志,协调阴阳,是为阴阳情志制约法。《素问·举通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引出的气机异常,具有极喜可胜悲,悲也可胜喜;喜可胜恐,喜可胜恐,恐也可胜喜;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等。总之,应采用使之产生有针对性的情志变化的刺激方法,通过相反的情志变动,以调整整体气机,从而起到协调情志的作用。

以情胜情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气调整方法,人们只要掌握情志对于气机运行影响的特点,只有掌握其精神实质,方法运用得当,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