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智慧的佛教小故事
2023-11-03 来源:悦跑圈资讯
开启智慧的佛教小故事
佛法与中华文化同源、同一根本。正因为如此,才能与中华文化合而为一,发扬光大,其成果则远超过印度本土。在这里,特发一些佛教小故事,闲情净品,以启真心。
见贤勿慢唐朝时候,印宗法师在岭南一带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当他遇到六祖惠能大师之后,觉得能大师的见解、德学确实比自己高,不但没有嫉妒,还礼敬拜师。当时惠能大师请求出家,印宗法师很欢喜为他剃度。佛教是以法为最尊,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师,可是剃度之后,印宗反过来拜惠能为师父。这是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佛门中,法子是最尊贵的,剃度师、戒和尚都是接引进门的人,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能否成就,关键在传法的老师。传法、得法,这是真实的成就。惠能传法给印宗,印宗在惠能会下得法,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榜样,不是真智慧、真德行做不到。在世法里,有管仲与鲍叔牙的例子。鲍叔牙官做得很大,地位很高,管仲是平民百姓。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干,就推荐给齐桓公,任命他作宰相,自己做他的部下,这都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一般业障深重的人,轻贤辱圣。《无量寿经》上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看了不足为怪,因为这是正常现象。所以,‘见贤不轻慢’,这个人就是贤人。唯有英雄才爱惜英雄,贤人才懂得尊敬贤人。换言之,佛在此地教导我们,时时学习,把自己从博地凡夫提升到圣贤的地位。
不见他人过
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舜王的故事,他的父亲、后母及弟弟,一般人说这是最坏、最狠毒的人,可是舜没有看到他们的缺点,只认为他们对我不好,一定是我自己有过失。他不见别人过,只见自己过,天天反省,天天改过,最后他的父母、弟弟心态都转变过来了,也对他很好。‘家和万事兴’,家一和就感动邻里乡党,也感动当时的尧王将两个女儿嫁给他,王位也让给他。
什么原因?人和。
我们今天是只看到别人的过错,没有看到自己的过错,我们不是修普贤行。普贤行比大乘菩萨行还高,因为他看一切众生真的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哪有过失?都是自己的过失,是自己得不到父母欢心。
从这个例子仔细思惟,我们喜欢批评别人,说实在话就是自己本身的过失,哪有资格说人家?到本身没有过失的时候,看到一切众生都是父母,都是佛菩萨。大乘《戒经》里面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不是比喻,是实的话,慈悲心是从这个地方生出来的。如何孝养、如何恭敬、如何对待,都是方便。
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三福的前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根本。什么是佛法?最简单的答案,‘孝亲尊师’就是佛法。因此,佛法彻始彻终就是修孝道与师道。
风水
香港凤凰电视台这一栋建筑,大概为了内部交通方便,楼里面做了一个楼梯,所谓是楼中楼。听说有一位看风水的看到之后,说这个风水不好,住在这个地方会破财,留不住人,于是他们就请了一尊密宗的佛像放在楼梯口,说这样风水就转过来了,会聚财,能留住人。真正明理的人,晓得这种建筑结构关系不大,主要在住在里面人的心、行为。
如果他的心正、行正,自然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如果他的心术不正、言行不正,就有魔来护持他,那就属于魔境。魔与佛不在外面,在自己一念之差,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佛家供奉这些佛像的用意在表法,是教导我们念念要觉而不迷,时时要觉而不迷,在一切人事物,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之中,都要保持觉而不迷,就入佛境界。
一念迷而不觉,就堕在魔境界里面。外面境界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因为境随心转。
到底人有没有命运?有没有风水?‘有。’为什么有?因为你执著有,你相信有,它就真有。如果你没有这些妄想、分别、执著,你问我有没有?我告诉你:‘没有。’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完全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个妄想、分别、执著,我的答覆是看著你的心态来说话。
这在凡夫境界里面是有作用的,虽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那不是凡夫境界,凡夫总是把虚妄的境界执著以为是真实,错就错在此地。如果真正契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已经入佛境界,佛境界是无障碍的境界。《华严经》上,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解‘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佛境界。到无障碍的境界,命运、风水都没有了。
如果有这个东西,这就是障碍。心造法界,念变法界,念头能改变法界,这才是正理,才是真正的事实真相。
灭十族
佛门里记载著一个很有名的公案,明朝方孝孺的父亲要埋葬他的父亲(即方孝孺的祖父),地理风水师为他看了一个穴,这个穴非常好,他就准备将他父亲葬在那个地方。在没有挖穴的前三天,他梦到有个穿红衣服的老人,连著托梦三天,求他延缓几天再挖。他说他的子孙一家有九百多口在穴道下面,求他缓几天,他好准备搬家。方孝孺的父亲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按照预定的日期去挖。
这一挖下去之后,下面是一窝蛇,还有很多小蛇,这些小蛇最后都被杀死了。方孝孺就是蛇来投胎的,做他的孙子。方孝孺读书非常聪明,得罪了明成祖,那时的连坐法要灭九族,方孝孺跟明成祖说:‘别说灭九族,灭十族我也不在乎’。明成祖非常生气,最后把教方孝孺的老师也杀了。
这是来报仇的,冤冤相报。你杀了这一窝蛇,蛇投胎来做你的儿女,后来犯了大罪,让你灭族,非常可怕。这个仇恨如果不能化解,‘世世受殃,无有断绝’,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所以,人要有智慧,古圣先贤常说:‘吃亏是福’,一定要把冤家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要知道世间事,欠命还命,欠钱还钱,这是真理。觉悟的人明白了,欠命还了命之后,不再让别人来酬偿,帐就了了。
欠了钱,欢欢喜喜的还人,没有一丝毫怨恨;别人欠我的不要了,干净俐落。别人借你的钱,借了不还,或者骗你的,用种种不正常的手段逼迫你把钱送给他,来生都要还债的。觉悟的人不要了,如果还要他来还债,就不能往生。所以,我们欠别人的还得清清楚楚,别人欠我们的一律不要了,心地清净。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依旧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就是‘怨对相报,世世受殃,无有断绝’。
范蠡三聚三散
中国大陆以前拜的财神是范蠡,拜范蠡做财神很有道理。当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兴越国,复兴之后,他知道越王勾践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所以他就开溜了。从此改名换姓,带著西施住在陶这个地方,所以也称为陶朱公。他做生意,发大财,然后把钱财全部布施出去,历史上记载‘三聚三散’。他散财之后,再从小生意做起,过了几年又发了,发了财马上就散财,他三次散财,他得的果报是置千金之产五次,这是真正的聪明人。
有钱大家享福,大家都拥护你,不会害你;你有钱自己享福,所谓‘一家保暖千家怨’,不晓得多少刀在那里围著你,你还会有好日子过吗?世间许多有钱人,在我眼当中,他们是可怜人,可怜在哪里?他们外出要有好多保镳,唯恐别人杀他。住在旅馆先要搜查,怕人家放炸弹,提心吊胆,身心不安。哪有我们这么自在,上街东逛西逛没人管你。
他不知道他被钱害了,如果把钱财布施出去,不就没事了吗?果真能散财布施,你走到哪个地方,人家都欢迎、都会照顾,这才是真正大自在。实在讲,死了一分钱也带不去。这是世间最可怜的人,他不觉悟。
心地真诚便是大供养
《了凡四训》中有一则故事,有一个很穷困的女子,她将自己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三宝,方丈和尚亲自为她回向。世事多变,这位女子后来做了皇后,就带著许多宫女再回到这个寺院修大供养。方丈和尚没有亲自主持,只让徒弟为她诵经回向。她觉得很奇怪,问老和尚:‘从前我很穷苦,布施两文钱,你亲自为我回向;今天我带这么多财富来供养,你怎么只让你的徒弟来为我回向?’老和尚说:‘那时的两文钱是你全部的财产,你是真诚心,我一定要替你回向;今天你做了皇后,拥有亿万财富,你拿的这点钱是九牛一毛,我的徒弟给你回向足够了。
人没有钱的时候不起贪心,财富愈多愈贪。做好事的都是没钱的人,有钱人做好事,一定是对他有很大的好处,他才肯做。
一般人虽然收入微薄,肯布施、肯做好事,那一点供养几乎是他全部的财产。从中国来的同修,他们布施供养几百块钱,这几百块钱可能是他们一个月的工资,这个供养的福大。新加坡有很多一个月收入几十万的,却一块钱都不肯布施,纵然拿出十万元做好事,也比不上中国同修供养几百块钱的功德。诸位要知道,决不是布施钱财多,功德就大;钱少,功德就小。
经上讲,什么人真正做到圆满功德?讨饭的。
他一无所有,今天人家给他两文钱,他将这些钱全部拿去供养佛陀,那是他的全部财产,那是圆
- 上一篇:孩子感冒 中医治疗更安全
- 下一篇:儿童食谱营养花样饭:芝司乐猪肉亲子盖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