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

健康养生养生主

2024-04-28 来源:悦跑圈资讯

《庄子》内篇共七。毫无疑问,这七篇雄文,才是道家思想真正的“全真七子”,而不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那个什么“全真七子”,“道教”不过是“道家”的一身“道袍”而已,不得道家之精神,徒有其筋骨皮毛。这七篇文章,是道家圣人,也就是“真人”庄子的灵魂与精神,灵之精也。皆是其生命通透洞明认知的高度凝炼,可谓篇篇达彻微察,粒粒晶莹剔透,它像七颗宝石珠玑,掩于苍天穹窿之中。今天就来讲一讲这其中的“第三颗”:“养生主”。本篇共两个故事,不再分述,合二为一也。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赣商官网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上海商业官网

。神虽王,不善也。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大众标准化杂志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长度和边际的,然而,人类的知识、智力和认知是没有边际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跟从随顺无限的知识,生命就废了。已经陷入这种“以有应无”状态的人,其废就废在这种思想的桎梏与巢窠中,而不自知。要真的去践行真正的良善,就不要离名气太近,去做坏事,最差最差也不要离刑罚太近。顺其自然且检省以正,这是生命的根本和基础,以此为原则去展开生命,可以保护尊重身体,可以获得更成全的生命境界,可以使自己的亲人之生命得到更好的修养,可以不枉当下这一生。

庖丁为文惠君(梁惠王)分割牛,他手指所触及的,肩膀所倚靠的,脚下所踩踏的,膝盖所顶压的,那种感觉,清清爽爽,利利索索,下刀既轻快又丝滑,连发出的声音也很有节奏感。与桑林在风中舞动相契合,简直就是人间一切最精妙存在的集中展现。文惠君说,漂亮,太帅了!人间的至高技艺,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庖丁放下刀回应道:我所爱好的,那就是人间大道了,也就是把“技”进升至“道”的层面和维度。刚开始,我学肢解分割牛时,眼里还只是各部位,没有全牛。学了三年之后,那时对全牛也还是没有概念。到如今,我以自己的“灵性之神觉”而不是眼晴去解牛,各种感觉明白止点在哪里,但神觉依然在运行游走。所依赖的就是天道至理,分离骨骨之间的大隙小缝,依照的就是其本身的结构。

吾解牛之技,连骨筋分离都已经了然于胸,更何况去分割那些大骨头呢!一个好的庖丁,每年换刀,那是因为其用切割的方法;一般的庖丁每月换刀,那是因为其用硬砍的方法。如今,微臣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解牛数千头,而刀刃就跟刚磨过的一样。那是因为,关节之间有缝隙,而我的刀刃锋利而游于其间,以极至的无,入于有限之间,其刀刃之运行,若神游于浩瀚之太虚,舒展而自由,所以才十九年不必换刀。

即使这样,我看那些水平一般的庖丁解牛时,每当看到他们遇到难处不会解时,总是心生警省之心而以之为戒,所看到了,心里已经就有了行为之止点,后面的行为,也就顺其自然而跟进了。动刀的幅度其实很细微,但牛已经被七哩夸喳分解完了,就如同大地所厚载沃土。提着刀站在旁边,舒展放松的环顾四周,为此次之“善解”而志得意满、怡然自得,再把刀保养好并认真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讲得好哇!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对如何养生,有了一个很深的体悟心得。

“公文轩”见了“右师”很惊讶的问,这是个啥人?长得这么难看也没谁了吧?这是上天施加于他,还是人施加于他?回答说,这是上天的意思,恐怕不是人能施加于其中的。上天所赋予给他的天性,就是独照天地来往来,而他的外貌,那就是后天人为修行的结果了。因此可以知晓,这一切的一切,皆是天意,非人力所能为。(此段乃庄子讲故事的一段旁白和感叹,相当于“中场休息”)

泽雉十步一啄食,百步一饮水,不愿意被圈养在笼子中,其灵性之神觉,虽然已经具备合于天道的状态,但它并没有表现出善良的样子。老子寿终归天,秦失前去吊唁,哀号三次后就出来了,老子的弟子见其礼数未到便问,难道你不是夫子的友人吗?秦失回答道,当然是。弟子说,是还这样吊唁,恐怕不大合适吧?秦失说,应该合适,起初我以为那些繁琐的礼数是至人所为,现在不这样认为了。刚才我进去吊唁,有位老人哭的就如同丧子,有位年青人哭的就如同丧母。他们之所以这么动情,那都是意到深处、情到真处的自然流露罢了,绝非刻意而为之。

这是隐藏掩盖了人的天性,而积累加重了人的情绪,把老天赋予他的灵性拋之脑后,忘的一干二净,这种情形,从古时候来讲,就叫做“逃避天性的刑罚”,在合适的时候夫子来到了人间,这是夫子的造化与时命;在合适的时候夫子离开了人间,这同样是夫子顺应了天命。安然于时光而缘顺于自然,过度的悲哀与快乐,不会撄扰施注于心,在古代来讲,这叫作“帝之县解”,也就是修心大成于天道,以内圣之心,化解“遁天之刑”。以手指向于穷古之元薪,之所以爝火不灭,是因为薪火相传的缘故,真理若爝火相传,无穷无尽没有极至之元,上溯无止也。

评:什么叫天意?顺从自己的天性,就是天意。所以人要做自己,就是先找到自己的天性,然后顺天性而为,这就是真正的“顺其自然”,所以很多人脱口而出“顺其自然”,绝非这么简单。最后,本人网名,即得益于《养生主》的启示与点拨,感恩庄子以其神明之灵,济泽后世千秋万代。吾无以为报,陋译而怀之,不妥之处望谅。

2024.1.25 癸卯年腊月十五日

清月独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