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式育儿教育这孩子不听话我不要了多少父
2024-08-14 来源:悦跑圈资讯
图|pexels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心酸得受不了。
“妈妈,我知道错了,让我进去吧。”“你改了吗?!你玩了一天不写一个字!”
8月里的深夜,杭州某小区传来了母女俩的大声对话,原来,因为女孩贪玩,暑假作业一个字没写,妈妈暴怒之下,直接将她关在门外,任凭女孩怎么无助地捶打门,不停地道歉,也不能让妈妈回心转意。
无奈的邻居只好报警,可无论民警怎样劝说,妈妈就是无动于衷,还撂下狠话:我不要这个孩子了!随便你们带走!无奈的民警只好将女孩带回派出所。
“抛弃式育儿”就能让孩子服软?评论区满是质疑和担心:
“因为犯错了,大人就不要我了。孩子长大后很容易走极端,别问我怎么知道,那种挫败无力的绝望,每一个被‘抛弃’过的孩子都最清楚。” “真的很替这个女孩担心。她以后有孩子了,不听话时,她会不会也对自己孩子说“我不要你了”?
教育学家戈登说,孩子叛逆的是父母吗?其实他们深爱着父母,他们叛逆的是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经历过“抛弃式”育儿的孩子,可能需要花费一辈子的时间来修复和治愈。
“这孩子我不要了!就是坐牢我也不要了,你爱走法律程序走法律程序,我就是不负责任!”
今年3月,洛阳一个12岁男孩,被人丢在高速路口,脸上有多条血手印,孤零零一个人站在车流滚滚的高速路口,情况非常危急。
民警寻问后,才震惊地得知,狠心将男孩扔下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妈妈,原来男孩考试没考到95分,就被妈妈扇巴掌,赶下车,扔在高速路口。
心理专家指出,脱口而出的愤怒,除了给双方带来伤害,让冲突愈演愈劣,其实并不能给教育任何实质性帮助。
南京一个6岁的女孩因为不肯上幼儿园,在公园湖边,愤怒的妈妈一怒将女孩扔进了湖里“教育”。幸好被晨练的市民发现,手忙脚乱地救起,最终才没酿成悲剧。
武志红曾在《圆桌派》上说过,在中国,想体验做皇帝的感觉特别简单,生个孩子就可以了,你想怎么对待孩子都行,然后道德舆论和文化还会说,父母这么做都是为了爱你。
每个孩子都以为,最大的安全感是来自于父母,却没想到,最大的恐惧和绝望,竟然是父母带来的。
很多父母以为,“抛弃式育儿”兵不血刃,就可以让孩子乖巧听话,是教育孩子的“捷径”。却不知道,被抛弃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会绕开安全感和被肯定,终身走上绝望和无助的“远路”。
电视剧《小别离》中,朵朵和朋友偷偷去游乐场,急疯了的妈妈海清终于找到了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通臭骂,上来就直接否定母女关系:
“别叫我妈,我不是你妈,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
朵朵瞬间的表情一僵,眼底的落寞却特别让人心疼。
图|《小别离》剧照
一个孩子,无论他多么开朗乐观,多么坚不可摧,可内心最深处,最在意的始终是父母对他的认可和接受,最害怕的永远是父母抛弃和疏离。
心理学家指出,父母随口说出的“我不要你了”,伤害的不只是孩子。
首先,孩子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看敏感顺从型的孩子,从此的标准都会转换为父母的喜好:只有我听话,父母才爱我,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心理专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说过:盲目服从,失去了讲道理时的交流能力,丧失了社会适应能力。
而倔强反抗型的孩子,会用更大的叛逆和愤怒来“回报”父母,反抗和不满更会与日俱增。
而崇尚“抛弃式育儿”的父母,亲子关系也会呈现断崖式下滑,在管教时充满无力和绝望。
当孩子叛逆时,愚蠢的父母,只会用打骂和“我不要你了”将孩子的心越推越远;而聪明的父母,就像定海神针,用接纳和耐心,为孩子托底。
几个月前,宿迁的一位“烟花爸爸”在网上走红。周先生开车带着10岁的儿子去城郊燃放整整一车的烟花,绚烂又夺目。周围看热闹的人,看着周先生的满脸喜色,忍不住问有什么喜事?
周先生咧嘴一笑,儿子这次考试考了7分,之前都是考0分的,这次进步很大,就想鼓励他好好学习。很多网友看到7分,第一反应是雅思,结果搞清楚后才知道,原来只是小学生100分为满分的普通考试。
太多网友为爸爸的开明叫好:
图源|新闻晨报
再小的进步,在爸爸眼中也是可贵的,心态平和的爸爸是孩子的最大宝藏。
果然,在下一次的考试中,男孩已经考到了57分。
图源|新闻晨报
不打不骂,不否定不羞辱,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不足,耐心地指出改进的方向,这样的的教育方式会成为所有孩子的终身财富。
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小时候一次比赛落后,妈妈轻声指导,没有一刻埋怨,对她不停鼓励,直至反超,赢得比赛。而那个输了的孩子,却被妈妈拽到一边:输给比你小的,丢不丢人!
强烈的反差让无数网友感叹,所以两个小运动员,最终一个籍籍无名,一个代表国家登上国际舞台,之间的差距竟然是被妈妈拉开的。
作家托德·帕尔说,孩子对待不足的方式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你怎样对待不足,孩子也会这样去对待,当你把不足当做学习机会时,孩子也会这样。
当孩子有不足和落后时,都像站在一个岔路口,父母的嫌弃与痛斥,会掐灭孩子的内疚,让他走上更加叛逆的道路;而当父母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学会怎样承担责任,规避错误,孩子就会走上成长和蜕变的另一条道路。
知名育儿博主王人平说,很多父母搞错了逻辑,习惯把孩子的现状和表现作为起点,去“管教”孩子,其实这颠倒了因果。孩子的现状和表现,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导致的结果。
图|unsplash
想改变孩子,父母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首先,争吵后,孩子的情绪最重要。给女儿洗澡后,用浴巾裹着她抱进卧室,不料在放下的瞬间,女儿突然一边哭喊着,一边打我。
我强压怒火,问了女儿缘由,才知道,原来我刚刚那个姿势硌到了她的大腿,因为太疼,所以女儿才用这样的方式发泄情绪。
我温柔地抱着女儿,认真地说了对不起以后,女儿搂着我,小声说,妈妈,对不起。
每一次亲子冲突,都是孩子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构建过程。而将孩子情绪放在首位,用合理的方式疏导接纳,是重建这些重要因素的关键。
其次,教育孩子,除了打骂,还有其他方法。看过一个视频,国外父女三人逛超市时,妹妹打姐姐被爸爸训斥后,恼羞成怒地躺在地上耍赖。即便周围人再怎么鼓动爸爸打她,可爸爸依然温柔坚定地蹲下劝说女儿。最终女孩心服口服地对姐姐道歉。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只有打骂和吓唬孩子这一种方法。坚持底线,温柔坚定地给孩子提要求,他会感知到你的坚持,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图|unsplash
第三,让孩子知道要承担的后果,他才能获得成长。辅导儿子写作业时,闺蜜家每天都鸡飞狗跳。一次儿子得意地说,妈妈,我帮你写好了。闺蜜瞬间明白,大包大揽之下,孩子学不会承担后果。
第二天,闺蜜借口忙,绝口不提做作业,男孩第二天因为没交作业被老师罚站后,再也没有不写作业的情况。
很多时候,父母不必替孩子背负得太多,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才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
每一次的犯错和反叛之后,孩子的内心其实都写满了无助和试探:爸爸妈妈究竟会怎样对我?
听到“我不要你”答案的孩子,成长的路上势必充满荆棘,因为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自我修复。而收获包容和温暖的孩子,会快速获得自我成长。
木心说,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
趁着我们还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从字典里删除“我不要你”这四个字,换成接纳和关爱,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回报你惊喜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