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竹竿子竹子长出大疙瘩实则是竹黄长相丑
2024-04-28 来源:悦跑圈资讯
通常来说,我们所见到的植物一般都是根、茎、叶、果实长势分明,但是不排除有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些“意外”,比如玉米分生出不正常的黑穗孢子、榆树树干组织被擦皮或者刀砍过后产生些许愈伤组织等等。这些我们只要留心的话不难看到。
但竹子上长出奇怪的组织像大疙瘩一样,也有些人极为形象的形容它为“肿瘤”,想必大家很少看到吧,所性今天和大家说一下,它就依附于竹子上,简单的讲就是竹子上长出了一种“肿块”物,它就是我们农村人眼中的“竹黄”。
竹黄,也叫竹花,在广东、云贵、广西、福建等地极为常见, 它主要寄生于衰败或者即将衰败的箭竹、短穗竹上,在植物学中可以描述为:竹杆上形成子座,子座则呈现不规则的瘤状,前期呈白色肉质,之后变红色,是一种木栓质。虽然它的寄生存活率很高,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竹子都能产生这种竹黄瘤状物。
或许你要问:它为何会形成一种瘤状物呢?其实这个疑问也是很多网友一致关心的话题,不卖关子了,通俗点来说吧,它的产生之一是由于竹林里的昆虫竹黄蜂吸咬后竹子表皮被刺破,然后竹节之间储存的液体经过物理学反应顺着被刺破的位置干涸凝结,当然这种小黄蜂叮咬得多为破败腐朽或者是即将长老的竹子,有经验的农民从中就看到了一种提示:长了竹黄的竹子正在衰败,不在这时候将之砍掉,那么这竹子生长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
别以为砍掉的竹子就没用了,比如广西一代的老农就非常擅长摘取竹黄
,他们会将冬季或者清明前后将砍下来的竹子剖开,获取竹黄晾干,俗话说得好“无利不起早”,他们之所以付出劳动收集竹黄,重要的原因就是竹黄其实是一味上好的中药,经过加工炮制好的竹黄具有祛风、活血,沥水止咳之能,其中在古书《蜀本草》中有:制药毒发热、《本草衍义》中描述它有:凉心经,去风热之功。足见其内在养生价值极高,故也有地方将此物称为“竹参”。竹黄是一种菌类,采摘时间冬季和清明前后为最佳时间,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再加上竹菌“成熟”后易变为木栓质,特别易吸湿,接着容易发霉变质或者被昆虫蛀食
,如果不加以及时采摘将其晒干或者低温烘干的话,竹菌其养生价值就不够了,正是这种因素才导致目前野生竹菌的产量较低,从而致使得其价格居高不下,今日笔者查了下竹黄的市面售价,每斤高达49元左右,很多农村人因此也看到了里面的商机前景及潜力,很多种植户在大量种植竹子来获取竹黄,通过大家的认知提升发掘到植物的价值与意义这是好事,但是也不乏有人通过种植竹子然后将竹子无规则的砍伐通过烤晒竹子来获取竹黄,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有的甚至在获取竹黄的过程为了方便随意捕杀竹黄蜂,竹黄虽好,但是也要取之有道,牺牲掉大自然原有的和谐,违背了自然界生态平衡之理,那就得不偿失了。毕竟我们要对自然界、地球生态保持一丝敬畏。通过笔者上述的分享与讲述,相信大家对竹黄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了,不知道您在您的家乡是否也看到过竹黄呢?如果有,也欢迎大家交流分享。
【本文原创:三农记事本,聚焦三农百态,欢迎关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