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卡梭养生壶养生烧水壶原创散文家里来了客都

2024-04-28 来源:悦跑圈资讯

黄长科 | 老家的火垅

常言道:“火垅火垅,有火才有拢管”。家居农村,无论家境贫富,房屋宽窄,家之户之必有“火垅屋”。它是烧水、取暖的场所,也是一家人团聚、接待客人的地方,犹如现今的客厅。

老家的火垅,如三室两厅的厅,西边火垅东是灶。火垅依墙角而建,条石圈围。火垅下建有苕窖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火垅上架有熏腊肉和豆腐干的火炕,吊两根梭钩,一根吊炊壶烧水,一杆吊鼎锅煮菜。

有吃无吃,大火烧起。火是生命的跃动,自然的精灵。火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精神的寄托。有了火,就有了温暖,心灵就有了归宿。老家的火垅屋

大科技编辑部

,四季烟火不断,寒冬腊月,烧得最旺,全家围垅坐,笑语不知寒。那怕是酷暑,也从没熄过火,除非出门两三天,家中无人才熄火。

每晚最后一个睡觉人,会将所有燃柴头退出,用火钳敲下烧透的火石,放到火垅角的瓦坛里,闷成碳,以备日后火炉炖菜,或发火盆取暖用。留下一根火旺的,深埋在油香灰里做火种。

老家管烤火叫向火。家里来了客,都要请到火垅落坐。客人坐定,爷爷将炊壶灌满井水,添柴烧起昂昂大火,待水烧热,洗净双手,倒去现茶,冲净茶罐,放在火前烘烤,待罐内水气蒸干,从茶盒中拣出两三撮茶叶,丢进茶罐,放火前边烤边簸,待茶香四溢,沸水少许冲入罐内,“滋”的一声—茶水泡沫沸涌,泡沫散去,加开水让茶叶泡涨,茶酽浓醇,喝起来回味无穷。客人喝了,爷爷总会说一句“我这茶好喝吧,再喝一杯!”忙着给客人续上茶水。

火旺时,会哈哈大笑,爷爷奶奶总会说:“旺火笑,贵客到”。虽然不太相信,但很期待,有贵客来,一定有肉吃。

家来贵客,梭钩吊起装满腊座子砣砣肉,或是猪蹄子的鼎锅。肉砣砣越厚,蹄子砣砣越大,越显出主人富有,客人面前便越风光。

火苗贪婪地舔舐锅底,锅边溢出的油,在火苗中发出“滋滋”的响声,香溢房间,让人垂涎欲滴……。这会儿,真想大人让自已尝尝咸淡,是否加盐;肉煮熟没,是否还需添火,好提前品尝解馋。

人少时,就不生灶火做饭。在火垅架上三角,支锅炒菜热饭;梭钩上挂上吊圈,支上耳子锅煮菜。有时我一个人在家更简单,找个大碗,盛上大半碗饭,加些剩菜。揭开炊壶盖,放上碗,盖上炊壶盖,水开十来分钟,饭菜就热透了。

柴火与现在的电、气炉一样,大小可调。“人要忠心,火要空心”。需大火时,加几根柴,错罗摆架,掏空垫土,就会昂昂大火。当火烧到很多油香灰时,可以在里面烧洋芋和苕。火小了烧苕不行,土家有句谚语:人怕坐牢,火怕烧苕。一坐牢,人就蔫了;火小了,苕体积大,水分多,一放进去,刨尽油香灰闷苕,柴悬空,火会慢慢熄灭。

用火钳将油香灰扒个沟,放上洋芋,覆盖滚烫的油香灰。把控火候,可烧出各种味道的洋芋:约十来分钟,听见洋芋放气的嗞滋叫声。闷上两三分钟,便是脆生生带甜味,刚烧过心未熟透的“啃啃洋芋”;继续闷上四五分钟,水分耗尽,气放完,表皮开始发皱,便是吃起来面融融,噎的直打嗝乐的“面洋芋”;再闷上三两分钟,表皮略糊,剥去表皮,浑身焦黄,便是又面又香的“锅巴洋芋”。要是再蘸上稀广椒,或是淹碎广椒,那味道真是美极了!

童年,常在火垅炮制许多美味:嫩碗豆、腰条肉用铁丝穿成串、嫩老苞谷,用火钳架在火上烘烤;板栗、核桃(开个小口,防热胀时爆炸)在油香粉闷烧。味道比现沿街叫卖的“柴火烤洋芋”、地摊上的“烧烤串”、街头巷尾架火炉,木碳烧烤的苞谷美味百倍!摘来嫩茄子和广椒,在油香粉中泡几下,水干气尽,表皮打皱发白,洗净后撒成细条,拌上蒜泥,特下饭,回味至今。

冬腊月杀了年猪,猪肉被切成一块块,串上粽叶搓成的铆子,用盐腌好,挂到火炕吊钩上,边烤火边熏肉。

熏腊肉很有讲究

世界家苑

,火垅不能干柴猛火,而是象炖瓦罐羊肉一样,文火慢煨,任由烟雾袅袅,日夜不熄;柴禾半干半湿,搭上油绿的松针柏枝或樟树枝,伴于少许柑橘皮,熏出的腊肉色泽鲜亮,味道醇厚,虫害不侵。

腊月末,挑选天晴的日子,全家动员,人人上阵,用长长的笤帚,仔细刷掉四壁“扬尘”;腊月三十,爷爷挑一个最大树兜,除夕守岁时烧,意为干干净净,红红火火过大年。树兜要计划着烧到正月十五。

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三、四,全家人围坐火垅,没有电灯,更无电视。点上油灯,就着火光,向火讲古。日白讲古都是意识流,古今中外,民俗风情,轶闻逸事,礼俗教化,天上地下,也有现编现卖的,想到哪说到哪。常被《说唐》中第一条好汉,李元霸力大无穷,“恨天无把,恨地无环”惊得目瞪口呆,被《聊斋》中妖变人、传说中的鬼神等,吓得快尿裤子,不愿也不敢去厕所。

大人与孩子还做着猜谜语、解九连环、翻绳、下裤裆棋等土家游戏,巴人河的文化之流,在融融的火垅夜话中静静流淌,代代相传。

正月十五傍晚,大人将烧剩不多的树蔸,丢在线麻地里,点燃架在上面的竹枝,竹节高温臌胀,爆炸声如噼僻啪啪的鞭炮。随着炸声,大人们“噢……噢”的高声吆喝,名曰“赶毛狗子”,意在驱逐灾邪,保一方平安。据传,树蔸丢在牛、猪圈里,会六畜兴旺;丢在地里,五谷丰登。

如今老家的火垅,鸟枪换炮,非昔日的乡气与寒酸,换上了柴火或气炉,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烟熏火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然而极其不易的春节家庭大聚会,男女老少,各显其能,老人困于牌局;年轻人麻将鏖战,通宵达旦;小朋友不是作业,就是机不离手,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

昔日火垅那种融融氛围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

,已荡然无存,土家传统文化氛围正在悄然消逝。我惆怅!我茫然!不知是该喜,还是当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