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有几个市的生活常识去内蒙古旅游需要
2024-05-06 来源:悦跑圈资讯
去内蒙古玩过或对内蒙古有所了解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内蒙的行政单位里除了某某市和某某县以外还有某某盟和某某旗,在现代汉语中,"盟"和"旗"的含义是一种行政单位名称,"盟"相当于市,"旗"相当于县。那么"盟"和"旗"的来由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来聊聊它们的来历。
内蒙古行政区划图
"盟"和"旗"的历史起源要从女真开始说起,古代的女真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
,到明朝初期,女真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分。女真在狩猎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牛录这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牛录为10人,牛录在汉语中是箭的意思,狩猎时每个氏族出一个或诺干牛录。1601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对牛录制度进行改造,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满语"固山"在汉语中被译为旗,也就是说一个固山有7500人,是当时最大的编制单位。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女真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部落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的数量比起兵之时增加了数倍,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所统领的牛录分设为八个旗,每个旗有特定的旗帜和盔甲颜色。正四旗红、白、黄、蓝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八旗旗帜
八旗盔甲
清朝成立后,在蒙古地区继续推行旗这种制度,将蒙古地区分为若干旗,旗是基本的行政、军事单位
。旗的划分大致以过去的封建领地为基础,尽可能予以分割,划一部为多旗,只有少数部原部编为一旗。蒙古地区被编制为两百多旗。从这时起,旗便有了行政单位的含义。盟是由蒙古的会盟演变而来的,明代蒙古就有会盟的传统,凡遇重大事情,都要采取若干部落会盟协商的办法解决。崇德年间,为了协调各旗之间的关系,便设立了盟,它是通过若干个旗定期举行会盟来实现的,一般是三年一次,时间多为当年的六、七月份。会盟的主要任务是:"简稽军实,巡阅边防
,清理刑台,编审丁册"。每届会盟时,由各部、旗王公率领本旗所的贵族兵丁携带军器、马匹参加,不得迟误,否则受到严厉处罚。会盟时,清廷要派钦差主持特定的仪式 。蒙古会盟
盟并非一级行政机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三年一次的会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练兵、清查钱谷、审理重大刑名案件等职责,但无发兵权,不能直接干涉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向各旗发布命令,只是对盟内各旗札萨克实行监督,有责任随时告发札萨克的不法或叛逆行为。厄鲁特蒙古各盟则不设盟长,其盟务由该管地区将军或办事大臣直接掌管。
清中央委派大臣、都统、将军直接节制的总管旗,统称"内属蒙古",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新巴尔虎、陈巴尔虎以及分散于热河、新疆境内的蒙古诸旗属之,共六十一旗。
清中央理藩院监督的札萨克旗,统称"外藩蒙古"。漠南蒙古六盟二十四部五十一旗、漠北蒙古四盟四部八十六旗、漠西蒙古八盟四部六十四旗,共十八盟、三十二部、二百零一旗。札萨克旗又有"内札萨克"、"外札萨克"之分,漠南蒙古诸札萨克旗属"内札萨克",漠北、漠西蒙古诸札萨克旗属"外札萨克"。其区分同样出于统治上的考虑,两者的职权、体制也因之略有差异。
1949年后,盟旗制度已彻底废除,仅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专区,旗相当于县。目前内蒙古的行政区划中还保留有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三个盟及若干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