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养出健康强壮的一岁之前宝宝(三岁前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2024-07-04 来源:悦跑圈资讯
摘自《自恋的基因》
大约在2-4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开始能够认出那个使他感到平静和舒适的妈妈。只有妈妈出现的时候,孩子的微笑才会露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共生。共生意味着婴儿的自我意识与照顾他的妈妈是融为一体的。而世界的其他部分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妈妈和孩子处于他们自己私密的乐园中。
然而几个月之后我们的婴儿开始审视其他人,同时会注意到他们和妈妈是不一样的。如果其他人抱着他,他会很严肃认真的观察那个人,并且可能去尝试抓那个人的眼睛头发。如果妈妈在场的话,他还会看妈妈一眼,进行初步的比对,他已经理解了差异的概念。现在他只是不得不弄清楚一点,即妈妈是别人当中的一员,而不是我的一部分。
到了7~10个月大的时候,我们的小家伙开始能够离开妈妈的身边爬来爬去,并能够利用妈妈的支撑站起来。尽管妈妈仍然是她的挚爱,但他的眼神已经开始飘向了有待探索的浩大世界。独立的行动能力让他能够与妈妈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从这个距离看,妈妈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但是从心理角度讲,他现在还是把妈妈看作自我的一部分。在他的意识里妈妈还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
10~12个月大开始走路时,孩子仍然揣着这种融为一体的自我意识。紧接着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阶段。一直持续到16~18个月大。在这个阶段磕碰、跌落以及其他挫折似乎都难不倒我们强壮的小小探险家。他去离妈妈更远的地方探险,全身心投入其中,甚至常常忘记妈妈的存在。然后突然间他好像用尽了自己所有的能量,于是返回妈妈身边重新添加燃料。如果这时候没找到妈妈,他全部的行为举止就会发生变化—他会慢下来,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看起来几乎有些沮丧。善于分析的观察者是这么描述这个现象的:孩子转向自己的内心,似乎要试着从他的自身内部找出一个妈妈的形象。这时如果有其他人替代妈妈来安抚孩子,孩子可能会突然大哭表示抗议,只有在和妈妈重聚后,他才能满腔热情的继续他快乐的探索。妈妈仍然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仍然需要有妈妈才能树立信心。孩子在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实践阶段)初期开始学习走路,但是还不能独立管理各种感受。因为有妈妈的存在,因为心理上与妈妈的联合仍然主导着他的内心世界,这让他能够应对发现“新大陆”后强烈的喜悦和激动,也让他能够应付由认识到自我渺小而脆弱产生的挫败感。分离重逢后,妈妈对他的情绪给予的共情反应,对于其正在发育的大脑具有深远的影响。
有关婴儿大脑的研究表明,大脑中掌管情绪的区域经过10~12个月和16~18个月(也就是实践阶段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关键期的发展就基本定型了,并且终身不变。事实上,孩子正在实践的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感,这个能力对于独立的自我(即一个自主的“我”)的感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敏感的妈妈会使自己与孩子的情绪“同频”,同时帮助蹒跚的孩子缓解过度的紧张或忧虑。但她也知道适当让孩子承担一些压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绪忍耐力。
在度过10~18个月这一阶段后,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果妈妈在共生阶段与孩子的相处充满足够的喜悦和兴趣,孩子就会到达这样的发展阶段,即能够兴高采烈的离开妈妈去更远处玩耍。但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妈妈变成了一个会说“不可以、不行”的人。这些禁止的行为,会让孩子体验到社会化过程中被泼冷水的经历。孩子开始从共生阶段初期的兴高采烈变得低迷沮丧,甚至变得有些抑郁。然而这种低迷很正常,而且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负责提供能量和抑制情绪的脑区发育。通过摆脱这种低落状态,孩子能够学会如何不借助外力来缓解不愉快的感受。每获得一项新技能,孩子在心理上的独立自主就向前迈了一步。
为了使孩子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要通过社会化来约束其不良行为,这其中包括很多能给他们带来快感的行为,要说服孩子放弃这些快乐,就需要启动羞耻感这种强烈的情绪了。在此之前,孩子早已认定自己与妈妈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这种幻觉遭遇否认,是孩子第一次体验羞耻感。孩子那可爱的小脸上会面露羞愧,兴高采烈的感觉瞬间就消失了。孩子感受到的是来自妈妈的打击和伤害,而不是认同和鼓励。然而这种受伤是必要的,有建设性的。它告诉孩子,妈妈不仅是独立的,而且是有别于自己的,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永远都占据山巅的位置。不过这种伤害必须要来的温柔些。
对一岁的孩子而言,羞耻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必须依靠一位敏感、负责并且情感上亲密的照顾者来安抚。他需要慈爱的眼神、温柔的抚摸、和善的语言,这些通常可以从妈妈那里获得。从兴高采烈到满心羞愧,然后再复原。孩子在此过程中正积极的学习管理羞耻感。这也是孩子发展出一个健康自我意识的基石。孩子会发现受伤的情感是可以被修复的,他还是有办法的,并且他的照顾者是可以信任的。相反如果没能学到这一点,孩子会觉得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是可耻的,不可接受的,自己是一个坏孩子。在情感上,幼年的孩子在管理情绪时需要充满同情心的帮助,当势不可挡的负面情绪袭来,需要有人保护他,直到自己心理成熟到可以独自应对时。
从好的方面讲,羞耻感可以防止先天的自我中心在实践阶段无限制发展,让孩子能够更加自如的与其他人互动。孩子们需要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非常重要的,但同时他们也要明白自己并没有比其他人,尤其是父母,更独特更重要。孩子觉得自己跟神奇而强大的妈妈是一个整体,所以他们发展出了一种自大和全能的感觉。照顾者要在不去羞耻和击垮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孩子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去感知一个更有现实基础的自我。轻度的羞耻感和与之相伴的安抚可以帮助孩子将自大感转化成更为现实的自我认知。为了孩子的情感发展,父母必须要能忍受引入这种压力,有时候父母和孩子一样难以接受这一点。
大约在孩子18个月大,实践阶段接近尾声时,孩子和妈妈再也不能以共生的“我们”去愉快的相处了。妈妈是一个全能者的幻想逐渐消退,孩子开始意识到他自己是有异于妈妈的,妈妈还会对他以外的人和事物感兴趣。曾经他可以自信的去探索世界,但是现在不可以了。这导致他产生了情绪上的失调。到了三岁左右的时候,一度朝气蓬勃的孩子会更加明显的意识到自己在现实中的渺小,开始特别在意妈妈在哪儿,妈妈一旦离开,他就会非常焦虑,妈妈在眼前时,他就要求妈妈同他分享一切。
相比蹒跚学步时期,18个月大到36个月大的“恢复关系”阶段的孩子获得了更多的实际能力,但是胆子明显变小了,因为无论是他自大和全能感的幻觉,还是妈妈和他融为一体的幻觉,都无法再继续保持下去了。他的情绪和行为会出现充满矛盾的迹象—时不时的靠近妈妈,与她分享他的世界,重新获得共生的快乐,然后又会生气的离开,维护自己的独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世界中所处的真实位置,越来越发现自己失去了对那个强大而仁慈的妈妈的控制——她就像他的脸和双手一样,曾经就是他的一部分,但是现在不是了。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愤怒、会发脾气,以此来表达对这一事实的不满。
当这个在依恋和反抗之间戏剧性切换、充满挑战的阶段快结束时,健康儿童真实的自我意识开始浮现,而且他们会欣赏他人的自主性,孩子一般在4岁之前发育到这一步。当个体化出现,我们就认为孩子现在已经拥有了完整而独立的自我意识。
海外求医十大中介
美国就医中介
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在哪
美国看病咨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