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养生保健食品包括什么药何谓药食同源保健药

2024-04-28 来源:悦跑圈资讯

何谓药食同源

保健药食是指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药物、食物,在实际应用中,很多药物和食物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讲述的“药食同源”。

1.药食同源,古已有之

据资料记载,“药食同源”这一概念,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我们的祖先逐渐把一些天然物产区分为食物、药物和毒物。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烹饪技术逐渐形成,出现了羹和汤液,发明了汤药和酒,并进而制造了药用酒。在制酒技术基础上产生的醋、酱、豆豉、饴等,丰富了医药内容

色彩杂志

。周代已经有了世界最早的专职营养师——食医,《周礼》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记载,《山海经》载有食鱼、鸟治病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它不仅奠定了食疗的理论基础,而且收有食疗方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收有许多药用食物;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有“猪肤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食疗方剂。唐代是我国食疗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解“食治”篇,是现存最早的中医食疗专论,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食疗、药疗结合的理论。他在《千金翼方》中强调:“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宋、金、元时期

光源与照明官网

,食疗理论与应用有较大发展。宋代《太平圣惠方》的“食治论”记载了28种疾病的食疗方;《养老奉亲书》记述了老人饮食保健与疾病治疗方法。元代饮膳大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一部完整的营养学专著。明清时期,有关饮食保健的著作大量涌现,还出现了一些野菜类著作,扩大了食物来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收有200余种药物与食物。

2.从两方面理解“药食同源”

对“药食同源”的理解,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中药与食物的产生方法相同,二是它们的来源相同。所谓中药与食物的产生方法相同,是指中药的产生与食物一样,来源于我们祖先万千年的生活实践,是与大自然、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结晶。在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往往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误食一些有毒或有剧烈生理效应的动植物,以致产生明显的药理反应,甚至死亡。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试验,祖先们对动植物产生了第二认识,即产生了原始的中药概念,因而“试吃”是积累中药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3.中医药食学概述

在中医学中,药食同源,药食互补.互用。

药与食之间本来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将二者配合起来,用以养生疗疾,是中医治疗的一个显著特色。“食养”在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早有论述,《素问应象大论》中闸明了药食气味厚薄对人体阴阳盛衰的影响。医圣张仲景在行医中,首列“食治”专篇。由此可见,中医对食物的认识和药物一样,讲究的是“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古人云:“气血得理,百病不生:若气血失调,百病竞起。”万物均为食,食用的方法得当,方能把万物变为食、药统一体,因时、因地、因体、因病,经过万物的取己之长,配制得当,食用或冲服,能迅速加强人体的正常需求与代谢。众多事实证明了“万物均为药,万物均为食的说法。药食同源即药与食物的功效相同。

在中医药传统学中,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酒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蔻渐发展起来。《素问·汤液穆醴》中有问日:“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帝日:“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酿,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日:“自古圣人之作汤液穆醴者,以为备耳 ”五谷汤液是食物,醛醴是药酒,属药物。

可见,此时食与药开始分化了,食疗与药疗也初见区分。《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贡献,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

医药卫生杂志官网

,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由此,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药食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从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璞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药食同源”根据古代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之饮食基准分类为:五味“酸、苦、甘、辛、咸”各司其职供养五脏六腑;五性“热、寒、平、温、凉”各司其职,以其特有性能对人体内脏产生各种各样的作用与变化。如生吃的食物属五性中的寒性,然而依照食物调理法的不同

世纪之星杂志社

,其性质也会起变化,好比白萝卜生食性寒,煮过性平,加入辣椒性热等,

依此类推,食物依烹饪法之烫、煮、烤、烧、熏、炒蒸等所发生的变化,又称之为“自然化学变化”。传统中医学中,食与药并没有明确

界限,因此药疗中有食,食疗中有药。

友情链接